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上海西瓜教育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上海西瓜教育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那个提出来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,只有不会教的老师”的专家,现在怎么样了?在做什么?
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,只有不会教的老师”,这句话是有时代背景的,放在今天并不合适。
这句话是民国教育大家陈鹤琴先生提出来的。那个时代的孩子,本身就有良好的家教和修养,再加上传统儒学尊师重道的影响,上学之前基本已经有了完善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,每个人都尊重知识,尊重老师,如饥似渴地学习。这里的“好”指的不仅是成绩,而是因材施教,兼顾思想品德的培养。
但是这句话却被有些人拿来乱用,以此将推卸责任给教师们。殊不知,子女的人生第一导师是父母,其次才是学校和社会。而现在有些父母,自己玩手机,却要孩子专心学习;自己虐待老人,却要孩子孝敬自己;自己满口粗话,却要孩子讲文明礼貌;自己贪小便宜,却要孩子诚实;自己说话不算数,却要孩子说到做到……还有那种溺爱孩子,最后却把孩子养成白眼狼的……老师一批评孩子就到学校瞎胡闹的……
另一方面,当今社会,都是以物质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。物质欲横流,严重影响了很多人。对孩子和教育界也有一定冲击。
再加上体制问题,各种论文、考核、绩效……还有不顾国情的将西方教育照搬照抄的某些砖家,怎么可能全都教好?
陈老在那时代说这句话是为了鞭策那个时代的同行尽心尽力。但今天胡乱引用这句话的人,却是别有用心。
这句话是这样说的: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,只有不会教的老师”,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,这应该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。
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”,反映的是学生个体的可塑性,学生都是可以“教好”的。
“只有不会教的老师”,是对教师教育方法,教育艺术的激励,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。
有点类似于古代孔子的教育理念:因材施教,学生的个体千差万别,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体现因人而异,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。
陈鹤琴先生本意是学生具有多方面可塑性的,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,把学生培养成他自己本来的样子。
陈先生说的教好不是整齐划一的分数,而是各种特长。比如有体育潜能的就培养他体育特长,有写作潜能的就培养他写作特长。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每个人都成了有特长、有优点的好学生。
这句话是被行政领导断章取义,拿着来教育老师的,从此以后行政领导手中就有了大棒。从此以后每次培训都是这句话,责怪学校老师没把学生教出一样的成绩。
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,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,因为现在的教育是班级教育,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,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,每个班都有几十个学生,不可能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而***用不同的教学方法,这是不现实的。
陈鹤琴老先生出生在19世纪末,是20世纪著名的儿童教育家,那个时代,他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,希望以这句话为动力,促进教育的发展进步,也是具有时代的前瞻性。
这是一句屁话,是混帐话,这世上确实存在不会教的老师,当然也存在教不好的学生。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,出了一个小偷或者出了个***犯,其他学生都比较优秀,你能说这个老师不会教学生吧,
我们读初中时就过听政治老师讲这句话,距离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。回想起当时政治老师说教的情景,还真有充满自信,口沫横飞的感觉。他的话里有话是说明每个学生都能教好、学好,如果学生学不好就是老师的问题了。后来我们班上的一个做坏事屡教不改的学生,在拘留所里领了回来。开会探讨时那犯错学生诚恳地作了检讨。但是,那个政治老师作总结时又开始眉飞色舞,他说:"蒙小童同学知错能改,将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。我们欢迎他回到校园,并盼望他能和我们一起共同进步,将学习成绩赶上来,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"。然而,一个月之后,那个叫蒙小童的又再次犯事进了拘留所,而那个政治老师也帮不了什么忙,只有委托班主任去交涉。现在,那政治老师死喽,那个蒙小童也由于喝酒伤了肝早早就离世喽。
随口的说话其实几乎***都可以说,除了那句"没有教不好的学生"之外,还有,"只要你肯去发达,就不可能存在不发达的人"。"只要你肯去做老板,就一定能成为老板"。这不是废话吗?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海西瓜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上海西瓜教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